心理学家斯金纳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老鼠关在一个带机关的笼子里,老鼠只要按下机关,就能获得食物。刚进去的老鼠,并不清楚机关的意义,胡窜乱撞,偶然间撞到机关,随即出现了食物。循环往复,老鼠就能渐渐学会主动控制机关,获取食物。
斯金纳进一步做了五组对比实验:
- 第一组是每次老鼠按下开关,立马就出现食物。
- 第二组是每隔固定几次按开关后,老鼠再按下开关,才会出现食物。
- 第三组是每隔随机几次按开关后,老鼠再按下开关,才会出现食物。
- 第四组是每隔固定一段时间后,老鼠再按下开关,才会出现食物。
- 第五组是每隔随机一段时间后,老鼠再按下开关,才会出现食物。
- 让我们猜猜,哪种情况下,老鼠养成的习惯最持久,按压的次数最多?
答案是第三组。这一组老鼠养成的习惯非常强大,远超其他组,当斯金纳降低食物出现的几率,以至于需要按压60次,才能掉落一个食物时,这一组的老鼠们也坚持不懈。
甚至当斯金纳完全停止食物奖励后,这些老鼠仍旧不知疲倦的按压,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联想一下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会更便于我们理解这个结果:
1、老虎机,我们不确定什么时候能获得大奖。尽管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在亏钱,但是偶尔的奖励,会让我们为之疯狂。
2、游戏打怪,随机掉宝。最常见的随机次数奖励,莫过于游戏里打怪后随机掉落宝物了。这种随机次数的奖励机制,激励着我们忘掉所有打怪的疲惫,一遍一遍的反复刷BOSS。
除了行为学实验,还有一些实验从生物学机制验证了随机的奖励更能激发多巴胺的分泌:
让猴子看屏幕上的灯,红灯亮时给猴子糖水,绿灯亮时没有糖水,用电信号记录猴子分泌多巴胺的过程。当猴子建立条件反射后,每当绿灯亮时,糖水还没有给到猴子,猴子就出现了多巴胺的分泌。
实验又往下做了一步:增加蓝灯,当蓝灯亮时,只有50%的几率猴子会获得糖水,也就意味着奖励是间歇随机出现的。研究发现,当蓝灯亮时,猴子多巴胺的分泌会提前,峰值也会更高。
“这意味着蓝灯,也就是不固定的奖励,会让猴子更快更高地释放多巴胺,产生更强的愉悦感。”这两个实验,或许能一定程度解释,为什么不少玩家一“氪金”,体会到了随机奖励的乐趣后,就“回不去了”。